2008年10月26日

2008.10.18 The Sound of Music

The Sound of Music

中文劇名:真善美 (港譯: 仙樂飄飄)

Venue: London Palladium Theatre

TSOM00

Cast:

The Mother Abbess
Margaret Preece
Maria Rainer
Summer Strallen
Captain Georg von Trapp
Simon MacCorkindale

回來了!

經過一年半的枯槁期,在我幾乎沒有進食任何形式的文藝活動之下,右腦細胞就像肚子裡的乳糖酵素一樣漸漸失去功用,但英國的乳製品是這麼的便宜,倫敦的藝文養分也這麼豐富,就此自暴自棄實在太可惜了!宿舍旁的泰特現代藝術館救了我,讓我的第一次造訪驚喜地沒有發生如第一次喝牛奶時的腹部脹氣翻騰慘狀,現代藝術對我來說竟然比全脂牛乳還好消化!這是莫大的鼓舞!於是我決定回到我喜愛的劇場內,坐上那自得的沙發,繼續那時醉時醒的頭腦體操。不過為了謹慎起見,避免因無法負荷艱澀的劇場形式而浪費了動輒五六十英鎊的戲票,決定先從清淡口味的美好夜晚開始,一連串音樂劇。以上其實都是自言自語的廢話,這個段落絕對不是要寫我終於回到沙發上,而是要寫史上最經典之一的音樂劇<真善美>又回來了!
在我稀薄的印象中還隱約記得,那年<真善美>從百老匯下檔時,也受到台灣媒體以不輸四大名劇於世紀末相繼離開百老匯的篇幅予以報導,給足了這齣被視為近代音樂劇先河之一的經典名劇莫大的面子,當時我們國中的音樂課還因此唱了好幾週的<Do-Re-Mi>、實施了好幾週的影片教學,將原本以為"再也沒機會觀賞"的<真善美>徹底攻略了一遍。其實,只不過是因為搭上了四大名劇急流勇退的風潮,當時下檔的<真>劇早已不是原始製作,這次看戲前受好奇心驅使,湊巧點開維基百科 - <The Sound Of Music>,才對它光輝的製作和翻演歷史有一點了解。也是在這篇湊巧看到的條目中,我驚喜地發現目前正在倫敦西區上演的<真>劇版本竟然是當代音樂劇大師安德魯‧洛伊‧韋伯製作執導的!這次誤打誤撞的選戲瞬間有了不一樣的期待。

洛伊韋伯的戲

就像以往一樣,當我坐上那以超特價17.5磅購得、最高最遠最角落的第三層看台的窄小座位後,第一件事情就是閉上眼睛,靜下心,設定一個"今晚的觀察重點"。今天的觀察重點是,舞台。精確來說,應該是佈景。我對這次的舞台呈現(佈景)有兩個不同層次的期待,一方面天真地希望會有爆炸性的後現代風格,另一方面則是等著看如何呈現精緻的奧地利風光。其實這兩者是截然不同的方向,有機會同時滿足,但太微渺了。以現實面來看,第一個期待不太實際,這齣戲的劇情背景會使它的各種元素與後現代格格不入,而且其實後現代也不符合韋伯製作這齣戲的出發點(後詳述)。會有這麼不經思考的期待,或許也和我太久沒接觸劇場有關。第二個期待的來源也非常簡單,印象裡國中觀賞電影版<真善美>的時候,就深深地被影片中夢幻的奧地利景緻和阿爾卑斯山風光所吸引,據了解這是電影導演的傑作,原版音樂劇舞台上的佈景十分陽春。時過境遷,當此劇在今日的倫敦西區再度製作上演,舞台上是否能讓電影中的綺麗再現呢?答案就是,安德魯‧洛伊‧韋伯。差點忘了<歌劇魅影>中超凡入聖的舞台設計和特效了,這根本就是他的強項!果然,序曲結束後,布幕拉開瞬間,Maria果真置身在令人舒服的環山之中,彩霞、山陵、芳草連綿,遠景、近景、一氣呵成,再加上那座左右懸吊可以調整各種坡度的山坡地,還有看上去相當柔軟的草地竟然是以燈效來達成,很殺,當下就給了七十五分!隨著劇情推展,後續場景諸如門廳、後院、教堂等,對於空間、燈光、和遠景等處理都相當精緻且華麗。換場過程的舞台變形金剛招牌菜更是讓人嘆為觀止,除了大型置景以懸吊方式達成"變形"和"翻轉"之外,韋伯大師更將這座老戲院的一項特質完全利用。這座1910年啟用的London Palladium Theatre最早建成時,整座舞台可以"迴轉",雖然後來洛伊韋伯的公司買下這座戲院後,將迴轉機關撤了大部分好將空間拿來安裝更"先進"的特效機關,卻仍保留了舞台上兩條可以迴轉的廊道。因此,大型置景用懸吊的方式變形,小型的道具則用迴轉廊道"輸送"到定位,甚至演員也會利用廊道移動到定點,燈亮馬上接戲。零零總總加起來,給八十分已經算是相當嚴格的標準。偉哉!韋大人!
華麗!華麗!華麗!這就是安德魯‧洛伊‧韋伯的風格!
TSOM04

古老的劇情架構

"Fulfilling a Dream!",是韋伯在節目手冊中一篇文章的標題,這個夢早在1961年3月19日當天就深植在他心中。這個夢,簡言之,就是要作一齣結合史上所有最受歡迎的元素的究級<真善美>,因此,他選角之謹慎、舞台之精緻,又將原始音樂劇版和電影版中最受觀眾喜愛的曲目加以結合。雖然,以他今日在音樂劇世界中的地位,他大可嘗試大刀闊斧地將整齣劇以五十年後的角度重新翻編詮釋,解構後再重新建構,就算再保守的評論家也絕對不敢批評,然而,他根本沒有這個想法,他只想將經典重現。可惜的是,以今日音樂劇的主流觀點來看整個劇情架構,已經顯得有點不合時宜,需要被翻修了。
劇場如果存在主流觀點,那其實是很陳腐枯燥的,今日劇場型態充滿各種可能,早已沒有主流觀點,但對音樂劇而言卻仍然存在 - 大眾娛樂胃口就是音樂劇的主流觀點。這個主流觀點對於劇情架構的期待,是有明顯的高潮與低潮、衝突與和解、圖謀與揭發、壓抑與解放、引信與炸藥,就算是悲劇中也要參雜笑料。說起來這好像是個格調不高的觀點,其實,將對立的元素並置於劇場當中仍然是當代許多大師常用的手法,因為低潮才能醞釀出高潮,悲喜交錯才能使悲更悲、喜益喜。以上這點,就是<真善美>所缺乏的。縱觀全劇劇情架構,平鋪直述沒有任何伏筆或引信、沒有可讓觀眾的情緒明顯受壓抑之處、沒有任何角色上或劇情上的圖謀、只有一個非常簡單且短暫的衝突與和解(Act II, Something Good)、沒有明顯的高低潮(也可能是因為我早知劇情)。於是,觀眾在第一幕的前三景過後立即可以感受到歡樂愉悅的氛圍,很快地移情滲透了第四面牆的結界,並陶醉在四五景的經典旋律中。然而進入第六景,吃完太妃糖又要吃巧克力,甜蜜緊接著歡愉,情緒上已經有點膩了,於是消失的第四面牆又漸漸現形,疏離感慢慢擴大。對我來說,整齣劇讓我最膩最膩、膩到受不了快甜死的一刻,是下半場第二幕的第二景和第三景(An Ordinary Couple, Processional,也就是結婚那段),簡直就是白巧克力淋上煉乳糖漿再沾蜂蜜大口吃 (噁~想到就全身雞皮疙瘩),真的很難想像哪個觀眾看到這裡不會被一路甜過來的劇情膩死。
雖然劇情上有如此重大的瑕疵,卻不妨礙它在當年首演後一舉成為二十世紀中葉家喻戶曉的名劇,我們直到今日也不能斷然棄之、而只能保守地以"不合時宜"來下評論,仔細想想,其實和該劇創作的時代背景有不可分割的關係。在冷戰年代,英國曾經一度捲入核武威脅之中,當時BBC就計畫播出<The Sound of Music>的廣播劇,期待以這齣充滿愛和希望的音樂劇能安撫英國人民的心靈(參照)。雖然很難想像當時的社會心態,但想必這齣劇的"白巧克力煉乳蜜糖"風格,應該是時代下的產物。
儘管如此,電影版的製作人勞勃·懷斯還是有注意到這件事,對原始曲目進行了數首歌的修改,並且(依據我稀薄的印象)將敘事重點放在音樂之潛移默化,對人物心境轉移與成長的交代更為完整。例如,電影中對Maria如何以音樂來打破她和孩子們之間的藩籬、使孩子們放棄制式化的軍事教育這兩方面著墨甚多,最後大逃亡的場景也成功醞釀出戲劇高潮,這部電影後來贏得奧斯卡最佳劇本、最佳導演等獎項,可見電影版的劇情應該是有下過功夫簡錘精鍊的佳作。
可惜我們在韋伯版的<The Sound of Music>中沒看到錘鍊,他還在想他十三歲時的那個夢。

唱不好不必哭啊!


當天,男主角Simon MacCorkendale的表現令我大為不滿。唱作俱差!
首先,作為Captain Von Trapp,MacCorkendale在舞台上晃來晃去、搖擺不定、舉手投足間絲毫沒有海軍上校的架勢,反而只像是神氣的小管家,不時還去搬搬椅子、整整桌子。演不像倒還算了,唱不好卻罪無可恕!聲音縮澀、音質空洞、咬字不清,在和Maria對唱的曲目中聲音整個被吃掉。最讓我傻眼的是,劇末重頭戲的<Edelweiss>,Captain Von Trapp應該是要唱到觀眾席大受感動、自己也泣不成聲、最後才來大合唱的,在MacCorkendale的詮釋下,我卻看到一個重感冒的小管家嘶啞著嗓門拉出荒廢的音符,然後,唱一唱突然哭了!? 當下我只覺得莫名其妙,腦海中浮現一句多隆的經典對白:"韋大人,唱不好不用哭啊!!"
於是,看完戲後的feed back,我狠狠地給了以下的回覆: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ctor Simon MacCorkindale (played as captain) was catastrophic. He whined like a fledgling beginner, and his awkward voice adulterated virtuous Edelweiss.

對!我憤怒。他應該要被踢出劇組。
還有一個小小的換場瑕疵,發生在第一幕的七景八景之間,似乎是後台忘了將下一景的道具放到輸送帶上。很難想像這是倫敦西區一線劇院中,洛伊韋伯公司劇組的管理品質。

差點被憤怒淹沒了!

其實整體而言,排除掉這些小蟲後,我還是挺喜歡這齣劇的。女主角Summer Strallen (夏天小姐)的表現真是無懈可擊,尤其是第一幕第三景到第四景的過場曲<I Have Confidence>真是太棒了!回家後聽了各種版本的原聲帶,還是認為夏天小姐的詮釋最到位。
小孩們的表現也有讓人心花怒放,超可愛!一般而言,小孩子就像小動物一樣,是舞台上的不定時炸彈,是戲劇表演盡量避免"使用"的,以免發生無法控制的慘狀。但當晚的孩子們,不但沒有失去控制,反而有些小動作、小表現有畫龍點睛之效,讓人忘了他們是在演戲,以為他們就是Von Trapp家的小孩。雖然不知道到底是誰演誰(因為有好幾組不同的小演員輪流擔綱演出),還是全都給他們滿分!
TSOM01TSOM02TSOM03
參考資料
http://www.soundofmusiclondon.com/index.php
http://en.wikipedia.org/wiki/The_sound_of_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