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3月7日

2009.03.01 Carmen

Carmen

David Freeman

with the Royal Philharmonic Orchestra

Venue:Royal Albert Hall

Cast:

Carmen Cristina Nassif
Don José John Daszak
Escamillo Carlos Archuleta
Orchestra Conductor Peter Robinson
Orchestra Leader Clio Gould


老實說,當我看到堂皇的Royal Albert Hall 旁邊就是帝國理工學院的宿舍,還真開始後悔當初沒有考慮申請IC。
RAH其實是個古典的綜合性演出場地,除了音樂會、歌劇、舞台劇之外,柯林頓演講、達賴喇嘛佈道,甚至是年度英國網球OB慈善賽都藉此舉辦。
性質上有點像台北小巨蛋??!!! 不過小巨蛋一般的評價是徹底失敗,RAH卻是個深受倫敦人喜愛的重要場地。
儘管如此,這次的<Carmen>在呈現上卻仍然有點遺憾。

首先在舞台方面。
RAH是個圓形的空間,舞台必須打破鏡框式架構而改採後現代的觀念開放地置於中心,設計總監David Roger 很有想法地以賽維爾當地的Street of Serpents 為概念提出了蜿蜒而上的小鎮之路的舞台,這點原本是沒有問題的。
然而,這在空間分割上卻有敗筆。
在開放式的中心舞台上是無法換幕的,所以舞台空間的分割要非常清楚、明確、有焦點。
David Roger 的設計使得高低落差不夠大以至於舞台上沒有強弱;燈光或置景的切割功能完全沒有彰顯而讓觀眾的焦點很矛盾;
只有一個上下的出入口也導致演員動線大受限制、劇場的流動太過單調。
雖然可以感覺到導演David Freeman有意彌補動線單調的缺點:演出當中不時穿插完全無牆化的安排;卻仍無法完全掩蓋主舞台上失焦的缺憾。
說到導演風格,儘管先前不認識這位導演,但個人認為顯然不是史坦尼拉夫斯基一派,因為,直到最後一幕(鬥牛場外)我才看到導演紀律的展現,
或許是因為他的姓就是"Freeman"的緣故吧 (笑)。這個人,我記住了。

看過不少音樂劇,卻沒有看過很多定義上的"歌劇" (Opera)。
歌劇的作者通常是音樂家,這些音樂家所關注者是樂、曲、歌的部分,劇、演、情等表演導向的元素很容易被忽略。
當歌劇走向現代劇場中,藉由將表演和音樂分開處理,並出現愈來愈多既懂現代表演又懂古典音樂的導演人才,
但是當表演呈現的方式和原始的音樂形式有所衝突時,基於"歌劇"的本質,表演勢必要被妥協。
所以歌劇中敘事結構的碎片(structural fragments)要去接受、而且無法修補,就是這樣。
同理亦可推到表現手法的先天性限制。
這是真的嗎?有待更多歌劇來映證。

<Carmen>原劇是以法文寫成的,英文歌詞的作者是英國歌劇界的名筆Amanda Holden,
我完全無意批評Holden,但比起那些原本就是用英文寫成的歌劇,這次的英文版<卡門>中的歌曲聽起來總覺得怪怪的,
歌詞語言上的抑揚頓挫跟旋律上的高低起伏不太搭調,或許這就是翻譯歌曲先天的缺陷吧,想當年台灣的<跑路天使>也是讓人滿頭大汗。
翻譯歌劇應該超難的吧!翻得出來就應該要珍惜了。
所以要去接受、無法修補,就是這樣。
又是這樣?

由於導演自由男先生的無牆安排 (以及很少會坐這麼貴的位置XD),第二幕José 出場時,嚇我一跳地從我旁邊走過,邊走邊唱著詠嘆調Halte là,
第一次以幾步之遙聆聽新鮮無電的美聲男高音,有被震懾到!
原來第二排聽到的歌聲和第四層聽到的是不同世界的歌聲啊!
完蛋了,從此以後都會想盡辦法買stall 的票了...

鬥牛士進行曲是我們從小到大聽到爛了的旋律,每逢大小運動會必來個一小時的無限回圈大轟炸。但那是用爛爛的廣播器播的。
皇家愛樂演奏的當然不一樣!聽到時一點都不會覺得cliche,仔細迴盪還可以體會出一絲悲壯的味道。
那應該是一種因為被動的悲壯吧。

皇家愛樂在音樂進入和離開時的處理相當細膩,整體給人的感覺很和潤。
讓我形容的話,它的演奏就像是不慍不火、不急不徐的君子。
但,一樣,需要更多的臨場音樂會經驗才能比較。

1 則留言:

  1. 我們去澳門看太陽劇團的表演也是覺得有互動的感覺很好.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