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31日

2009.07.29 Hamlet

Hamlet


Produced by Donmar West End 2009
Featuring Jude Law

Venue: Wyndham's Theatre

Hamlet Jude Law
Claudius Kevin R McNally
Gertrude Penelope Wilton
Ophelia Gugu Mbatha-Raw
Polonius Ron Cook
Laertes Alex Waldmann
Reynaldo Sean Jackson


<哈姆雷特>本來就是莎士比亞悲劇當中我最熟悉的一齣,又在這半年內陰錯陽差地連看了兩次,腦戲胞似乎有點哈姆雷特式窒息,就是需要用哈姆立克法急救的那種窒息。(疑?)這個窒息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原本無法聽懂的文言文對白終於讓我達到了七成的聽達率,可以開始在看戲的同時順著劇情享受語韻之美、品評對白的意境。壞處則是我會無法自拔地將兩場戲進行從頭到尾的徹底比較,然後給分。

及格!

坦白說,看完就覺得這場戲只有勉強及格,有許多地方讓我覺得不太認同。但由於裘德洛是成名演員,影迷們相當強大,小弟我的評論又不夠有份量,為了避免成為箭靶,回到家後立即上網找了有名有望的劇評家們來支持我的論點,以便能無後顧之憂地大肆批評一下...

儘管 Donmar 的藝術總監 Michael Grandage 近年來在倫敦劇場界如日中天,以打破大小劇場之間的定義界線聞名,並在過去十年內獲獎無數;在這個製作上,他卻失敗了。
在一篇07年的專訪當中,Grandage 首次談到了他對這個製作的期待,以及他對裘德洛的評價。他說
"Jude is a muscular, visceral actor who has a very direct connection with raw emotion..."[3]
這個評價乍看之下似乎是褒揚,但若以後設觀點來看,他令人玩味的遣詞 (muscular, visceral, raw)在我看來則是間接預言了這齣戲的種種「漏失」(lose)。
裘德洛在他的口中,竟然讓人感覺是個粗陋的演員!
而事實上,演出的表現也並沒有相差很遠。
哈姆雷特王子是戲劇史上最經典的角色之一,難度非常之高。他必須亦靜亦動、亦譏亦誠、亦正亦邪、亦投射亦疏離、亦靈魂亦肉體。若能將這些層面完全表現在舞台上,該演員就會名留青史,哪怕只達到某個層面的極致,也足以讓劇評家們點頭稱讚,如 Mark Rylance 被稱為最瘋的哈姆雷特、David Tennant 則是以機智與嘲諷的表現贏得觀眾和劇評家的一致掌聲。[2]
哈姆雷特王子最最最不應該有的情況,就是沒有反差、沒有特色。裘德洛的演出悲慘地落入了這個分類當中。
在前三景國王的鬼魂的戲當中,裘德洛的情緒迅速地滲透了古典文本所造成的疏離,讓我當下點了點頭,但這個情緒並沒有好好利用發瘋的機會收斂發酵,反而不斷粗魯地釋放。Telegraph 劇評家 Charles Spencer 精準地說,裘德洛是一個滿身大汗、受咒語禁錮的王子表現得異常脆弱地讓情緒洞開[2]。說得粗俗直白一點,我用瓊瑤連續劇來比喻,就是咆哮教主馬景濤的西洋禿頭翻版。
相比之下,上一次的 David Tennant 不僅在瘋戲中收放自如[5],我更認為他對情緒多寡和獨白節奏的掌握都比裘德洛更為敏銳。


我有這麼討厭裘德洛嗎?其實並不是。
當然,也有劇評對他的表現持不同意見,如 Daily Mail 的專欄家 Quentin Letts 就認為裘德洛的表現更經典更傳神[8],但他同時也釋出了一個訊息:
裘德洛是這場戲中最棒的部分了。
如果我認同這句話,卻又不認為裘德洛真的表現得很好,那我豈不是很討厭這場戲嗎?

罪魁禍首

對,這一切都是藝術總監 Michael Grandage 的錯!
從他組裝的卡司就讓我無法認同。裘德洛是有演技的,但是他需要能跟他搭戲的人,需要一個能襯托他演技的卡司,需要另一位同樣閃耀的演員一起激盪。<哈姆雷特>中雖然男主角戲分吃重,卻不是一人戲,每個角色都要在適當的時機閃一下自己的風采,整個磁場才不會陷落。這場戲中,裘德洛的「太咆哮」是因為缺乏「中產階級」來連接在金字塔頂端的哈姆雷特王子和底層角色,國王 Claudius 沒有跳出來,失敗;總管 Polonius 有承接到,但是不夠;好友 Horatio 太小了,找不到,失敗。
主要配角的失蹤,直接導致了主角太超過的凸出。
這也可以解釋為什麼 RSC 要找派翠克史都華來演國王,派也相當稱職地成為一個強大的中產階級,穩穩地撐起一個讓 David Tennant 自由揮灑的舞台,Olivier Award 或許就是看上這點,才罕見地從同一齣戲當中提名了國王和總管兩位一起爭逐最佳男配角(Best Actor in a "Supporting" Role)。

Michael Grandage 並沒有很用心在卡司上,演員幾乎都是同一批老班底,連演四齣 Donmar West End 系列的莎翁戲,這些演員光是背台詞就有夠煩了,根本無心再去雕琢動作和走位。(參[7])當然,大方向是沒問題的,但在細部肢體動作上,從第一幕開始 Horatio 站得直挺挺講話就讓我直冒冷汗;皇后 Gertrude 根本就是機器人,同手同腳是怎麼回事?!?轉頭轉不過去,一定要上半身整個轉才能動,是有這麼老嗎?!?
這些演員呆版的動作,加上灰暗的服裝和舞台,很難讓人開心。

不過,令我真正懷疑的是,這場製作有服裝設計師嗎?
在這種角色身分明確的戲中,服裝應該是一個重點。國王、皇后、王子、大臣、侍從。我並不是服裝方面專長,卻也在第四幕就覺得渾身不對勁而在筆記中寫下「服裝太陰黑,無法區分角色」的評語。獨立報的劇評家 Michael Coveney 更直接批評這些服裝,灰色汗衫和寬鬆的燈籠褲,根本就是在健身房做運動![6]

不過健身房一般而言都是明亮的,「好險」這次的舞台是像地牢一樣陰暗沉重、配上莫名其妙的大木門,不至於被誤會。
雖然不是個健身房,卻也不像個皇宮,充其量是個不錯的古堡。古堡的場景想像空間就很有限了,會讓觀眾覺得整齣戲都在一個小小的古堡內打轉,無法配合劇情拉出應有的時空。眼看連舞台設計都要被當掉的時候,那個下雪的場景救了大家!
細緻的雪花飄落成為銀白色的積雪,中和了古堡內的陰暗壓迫感,讓觀眾彷彿聞到室外的新鮮空氣。啊,原來古堡的門可以打開啊,原來外面的世界這麼漂亮。原來,這場戲是有戶外場景的。雖然安排裘德洛在雪中顫抖地說出"To be or not to be..."這句重點台詞,我個人覺得有點稍弱,也被劇評家們罵得一無是處(參[6]),卻可以說是個充滿視覺震撼的勇敢嘗試,尚值嘉許。
類似的效果也發生在皇后寢室的那個場景,半透明的帷幕將觀眾席轉了一百八十度,打破了從頭到尾一致的單調視角。隨後 Polonius 的死恰到好處地扯下了整片帷幕,整個寢室才像是被完全揭露在觀眾眼前,在意境上連結了窺探、秘密、與最後的攤牌,是個讓我很佩服的設計。
舞台設計中也只有這兩點是少數可讓劇評家們稱讚的項目(參[1][4]),雖然還是有人罵得起勁停不下來連舞台也通通罵光了,我個人倒是相當喜歡,就讓整個舞台設計及格吧。

by Johan Perrson

Donmar Warehouse是以實驗劇場起家,在柯芬園附近經營一座250個座位的劇院,專門演出非主流戲劇,擅長把小劇場「做大」,標榜在有限的預算內提供觀眾最便宜的票價、最好的享受。
不過依我看,這次他搞錯了,把大劇場「做小」並不會等於一個有相同口碑的「中劇場」...

總結

卡司、演技、舞台、服裝、製作、口碑,全盤皆輸。
但若能說服自己不要活在比較的世界中,以獨立的角度欣賞這齣戲,還是有它的可看之處。

延伸閱讀

本人拙作: RSC 2008 London Season - Hamlet: 2009.01.09 <Hamlet>

[1] BBC藝文記者Caroline Briggs: http://news.bbc.co.uk/
[2] Telegraph劇評家Charles Spencer: http://www.telegraph.co.uk/
[3] Guardian藝文專欄家Charlotte Higgins: http://www.guardian.co.uk/
[4] Guardian劇評家Michael Billington: http://www.guardian.co.uk/
[5] Times劇評家Benedict Nightingale: entertainment.timesonline.co.uk/
[6] Independent劇評家Michael Coveney: http://www.independent.co.uk/
[7] WhatsOnStage.com劇評總編Maxwell Cooter: www.whatsonstage.com
[8] Daily Mail影視專欄家Quentin Letts: http://www.dailymail.co.uk/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