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31日

2010.01.03 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

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

at Sadler's Wells

Cast:
The Swan/Stranger Richard Windsor
The Prince Sam Archer
The Queen Charlotte Broom
The Swans
   Tim Barlett Ben Bunce
   Tom Clark Travis Clausen-Knight
   Daniel Collins Gavin Eden
   Ross Fountain Phil Jack Gardner
   Scott Jennings Jack Jones
   Simon Karaiskos Franklyn Lee
   Luke Murphy Gavin Persand



有人說這是 Modern Ballet,但我看到的這齣 Matthew Bourne 版的 Swan Lake,已經絲毫不像我們一般印象中的芭蕾,至少,絕對不是柴可夫斯基和十九世紀莫斯科國家芭蕾舞團的古典芭蕾。

1995年在 Sadler's Wells 首演時,身兼編舞家與音樂劇製作人的 Matthew Bourne 大膽地拆解、重新詮釋芭蕾舞中最經典的劇目,這個無論在編舞上或態度上都直接衝撞傳統的嘗試,等於是在當時對舞蹈界投下了一顆震撼彈。今日,<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已從顛覆經典的角色轉變成為現代舞蹈中的經典,全球包辦超過30座各大獎項(含三座東尼獎),所有舞蹈和劇場學生的必看劇目,重量級地位無可動搖。

但它不是天鵝湖!


只是詞牌

就像「辛棄疾‧清平樂‧村居」一樣,<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中的 Swan Lake 等於只是一個詞牌名而已:雖然沿用柴可夫斯基原曲、故事架構也大致相同,劇情脈絡卻已大相逕庭。

序曲下,柔和卻迷幻,在寬闊的寢室當中,王子蜷縮在巨大的床上,夢中出現了兩隻男天鵝共舞...
夢醒,起床,僕傭管家們早就隨伺在床沿,一聲令下地開始了每天早晨為王子盥洗梳整的標準作業程序,男女舞者們各為女僕或男傭,像是程式化的機器人軍團般「執行」著這支充滿默劇元素的組舞,王子從頭到尾除了被動地像是輸送帶上的半成品一樣一站接著一站「加工」之外,沉重的肢體語言暗示心中的無奈。接著燈光一閃,王子和皇后光鮮亮麗地出現在公眾場合,媒體、粉絲、紅地毯,剪綵、剪綵、再剪綵。忙亂中,王子遇到了一位穿粉紅色衣服的小姐,他覺得他愛上了這位小姐,於是帶著她回皇宮。不料,粉紅小姐的氣質並不得皇后喜愛,在一場皇室觀賞的劇場表演中,粉紅小姐大大地失態,害得皇后面子盡失。當晚,皇后和王子大吵了一架,一支雙人舞的吵架。王子負氣逃出皇宮,胡亂闖入SOHO的一間酒吧,發現粉紅小姐也在酒吧中,他躲在吧檯喝悶酒,看著粉紅小姐在舞池跳舞。粉紅小姐和一位黑衣男子在舞池黏巴達,一首接一首,王子發現,自己的視線漸漸從粉紅小姐的深上轉移到了那位黑衣男子,他的每個動作都讓自己深深著迷。黑衣男收舞離開酒吧,王子失神地跟著出去,出了門黑衣男卻早已不見。王子靠在牆角,天鵝們又在他的腦海中浮現,男天鵝的雙人舞整個占據了他的思考。一陣迷亂和掙扎後,王子絕望地走向湖邊,在湖畔椅子上留下了遺書,恍惚間,湖面上出現了一群天鵝,姿態沉穩、優雅、又有股懾人的力道,為首的白天鵝時而騰躍、時而旋轉、時而依服,美得奪走所有聲音。天鵝們悠悠飛離,王子心中篤定,撕毀遺書,回到皇宮。
在一場晚宴上,賓客紛紛在場中邀約跳舞,王子雖然約了粉紅小姐到場,自己卻意興闌珊,任憑粉紅小姐和其他男士交際。這時,賓客當中出現了那位在酒吧中見過的黑衣男子,他以放蕩不羈的姿態出現,用狂放的舞蹈引領著賓客們的視線、野性的眼神勾引著每一位女士,包括皇后。皇后也被黑衣男子所吸引,主動投舞送抱,這一切看在王子的眼裡,心中情感錯綜複雜,於是他拉著粉紅小姐投入舞池,在旋轉之間試圖將黑衣男子和皇后分開。皇后大怒,故意對黑衣人送上香吻,王子心中恨極,一時之間竟然舉槍瞄準皇后,黑衣男子當下也拔出手槍瞄準王子,情勢一觸即發時,粉紅小姐衝入圈內想要解圍,砰的一聲走火,是王子的槍,射中的是粉紅小姐。
王子殺人!王子為了黑衣男殺人!王子有精神病!
在全白的隔離房中,唯一的窗戶高掛在牆頂,粗重的鐵條箝制住的是床上穿著白色拘束衣的王子。傭僕們穿白色醫袍帶著面具,木然環伺,巨大的影子映在厚重的牆上,是治療還是洗腦?是精神的無盡折磨。終於,王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間,所有人都已離開,王子也累了。就在夢囈之中,從床底、門縫、布幔後爬出了一群天鵝,跳著魑魅般的舞步,王子為之驚醒,房內一空,他四處翻尋天鵝的身影,一切只是夢境。就在他倒回床頭後,棉被逐漸隆起,從腳邊鑽出了一隻天鵝,是那隻為首的白天鵝。王子起身和白天鵝共舞,一圈又一圈,直到其他天鵝再度現身,防備地看著兩人。天鵝群向白天鵝提出質疑,白天鵝將心一橫、決定捨棄同伴們跟王子共處,天鵝群們於是開始瘋狂地攻擊兩人,拍打啄咬往王子身上招呼。白天鵝為了保護王子,撐開翅膀承受所有的攻擊,終於不支倒地,天鵝群一哄而散。王子一時之間悲傷過度,崩倒在床沿。



讀劇

關於這個大膽的創作,有許多爭議性的議題要先予澄清。首先,坊間對於此劇最大的誤解是「這是一個由全男舞者演出的天鵝湖」,甚至因為「全男版天鵝湖」這句宣傳被過度曲解,讓部分觀眾誤以為舞台上出現的女性角色也是由男舞者反串的!事實上並非如此,飾演皇后的 Charlotte Broom 的姿態之優美,雙人舞時的柔順、吵架舞展現的力道,和其他女舞者的演出,若在這個誤解之下被埋沒了,將會是一個舞蹈劇場史上的奇冤。其次,對於沒看過表演的人來說,許多人以為讓男舞者跳天鵝,會穿著變態的白絲襪和蓬蓬裙,像搞笑男芭蕾劇 The Trocks (Youtube, 舞團官網) 那樣。他們錯了,在第二幕湖畔看到天鵝們出場後,他們就會知道自己錯得離譜。第三是關於分類,雖然有學者和舞評將此劇歸類為 Modern Ballet,但 Matthew Bourne 在一篇訪問稿中提及,自己比較喜歡把這齣劇歸類為 Contemporary Dance Theatre [1]。

當然,這齣劇最大爭議,還是在於逃不掉的同性戀話題。王子和男天鵝在一起,到底是不是同性戀?

1995 年版原卡司 DVD 當中,收錄了一段不是由 Bourne 本人撰寫的劇情解說,這版解說很官樣地宣稱,全劇是「一位王子對自由之嚮往與對皇室身分禁錮之掙脫」的故事,因此,男天鵝象徵的是「自由」。心中存著這想法再回頭看看劇情,會發現好像有點道理:無盡的皇室行程讓王子厭倦無比、不被接收的自由戀愛、羨慕那些市井小民的自由自在、對黑衣男子能灑脫不羈的迷戀、以及對皇后能追求自由的不平。我認為,「自由說」雖然解釋了不少劇情安排上的疑點,但單純那種對自由的「嚮往」,卻無法支撐劇中王子心境上的巨大轉變,這種轉變還是必須要以強烈的情感驅動才行,此處強烈的情感,就是同性之愛。

李安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座斷背山。」我認為,此劇描述的是一位王子發覺了自己的同志傾向,卻又在傳統倫理和皇室外衣的束縛之下壓抑,在內心極度掙扎之中,選擇以結束自己的生命來成全意志、解放精神。而劇中最讓受人討論之處,在於王子究竟有沒有真的遇到天鵝,那些天鵝到底是人、是動物、還是只存在於王子腦海中的幻想。我對此的解釋是,依照柴叔叔原版天鵝湖的精神,此劇中,王子在湖畔看到的是能幻化人形的天鵝,其他時候的天鵝都只是在象徵王子自己的心魔。因此,我是這樣讀劇的:王子腦中出現兩次男天鵝共舞,第一次是幕起時,暗示深處連他自己也不確定的性向;第二次是在酒吧外,那是意識到性向後的自我掙扎,因為他已經迷上了酒吧內的黑衣男,但一直以為自己喜歡的是女人,因此連自己都無法接受,於是想不開逃往湖邊。在湖邊,王子看到了化為男子的天鵝,雖然雙方沒有強烈的互動,但王子心中已明白,自己所愛的是那位黑衣男子。回到皇宮後,在舞會上,粉紅小姐成為王子的煙霧彈,因此雖然粉紅小姐四處交際,王子仍無動於衷的木然。直到黑衣男子出現,王子態度一改而主動領舞,黑衣男子不僅不領情、還選擇了皇后,王子因此在雙重打擊下失去理智而拔槍,雖然指向皇后,射殺的是粉紅小姐,此時真正死去的卻是自己內心中傳統完美王子形象的枷鎖。最後的天鵝們的逆襲,從「自由」的角度無法說明為什麼天鵝選擇王子等種種,但從我讀劇的角度看,其實整場都是王子離開精神病院後自己內心殘留的心魔,在接受自我、不接受自我之間的掙扎,最後才導致了崩潰。

至於 Bourne 本人的態度,既不願針對劇情加以解釋,也不怎麼在乎別人到底如何解讀。其實,我個人相當欣賞的,就是他這種豁達而開放的態度,到底是不是同志根本不重要,你覺得是就是、不是就不是,此劇只是很純粹地想要實驗兩位男性舞者共舞的肢體之美,他說:
"It's more to do with dancing than with sexuality. A male dancer, whether he's gay or straight, fits into a relationship with a female partner very happily. Getting away from that, making a convincing love duet, a romantic, sexual duet, for two men that is comfortable to do and comfortable to watch — I don't know if you can. I've never seen it done."[2]

既不必特地和同志議題掛勾炒作話題、爭取版面,也不必堅持和同志議題撇清關係、捍衛傳統,總之,重點還是在舞蹈本身,而以男性的力量線條來勾勒天鵝的柔美,還真的是非大師不敢嘗試的實驗,也非大師無法成功。Matthew Bourne 的確證明自己是個大師。



賞舞

對於一齣 每年幾乎都 每隔幾年就會回到倫敦的經典大作,觀眾討論最多的話題,大概就是卡司了,這點倒是很百老匯、很 West End、很喀麥隆麥金塔,很不藝術。衛報的觀察家 Luck Jennings 認為還是首演卡司的 Adam Cooper 最讓人驚嘆[3],蔡柏則是認為黑衣男的角色又壞又性感、非常吸引人[4]。我個人最喜歡跳皇后的舞者 Charlotte Broom,時而嚴肅、時而俏皮,踢抬腿時牽動的 Dior 裙襬,吵架雙人舞的那股令人震懾的堅毅,讓我覺得連天鵝們的舞姿都相形失色,劇末看到王子死去時的情緒潰堤,吸收了整個觀眾席的聲音和光線,也讓人感受到她演技的細膩。雖然看得是一齣「同志舞」,我最喜歡的還是女舞者,所以我果然是個直男嗎?(笑)

另外一個很百老匯的部分,在於舞台設計。舞蹈劇場的舞台設計有個很基本的重點:空間要夠大,舞者才能跳得爽。這個製作的舞台,在「大空間」基礎之上,細膩地用透視性線條的置景,變化出各種迥異的場景風格。寢宮、大廳、劇院、酒吧、街道、湖邊、宴廳等,在變換之間有效利用燈光和帷幕切割不同的舞台空間,又能不犧牲舞者的舞蹈區域,其精緻程度不亞於百老匯的大型 Musicals。噢對了,Safety Curtain 的設計也簡直就是標準的百老匯慣例樣式。此處點名百老匯風格,其實只是在說明<Matthew Borune's Swan Lake>在製作上有達到商業水準的高標,並不影響其藝術價值。

然而,在一連串的褒獎之餘,還是要點明一個我個人的小小進入障礙。此劇在劇情推展時使用類似默劇的表演手法,當劇情堆展到一個定點時,卻又開始停滯,並且在定點上大肆宣洩舞蹈,這種節奏令我感到有點不順暢,尤其是要在「默劇的邏輯」和「純舞的美學」之間進行頻繁的切換,讓我小小的腦袋有點疲累。上半場有兩處定點--皇家劇院和酒吧,下半場有一處定點--粉紅小姐在舞會上,是我個人恍惚掉的部分,恍惚的原因是,還沒從邏輯模式切換成美學模式:剛結束一段密集的劇情發展,心裡一直在等待新的劇情出現,反而忽略了要去欣賞此處的舞蹈。這是稍微可惜的。

結語

無論是否有看過莫斯科芭蕾舞團的經典柴可夫斯基天鵝湖,<Matthew Bourne's Swan Lake>絕對是現代人必看的一齣舞蹈劇場經典。2007 年間即有傳聞,Bourne 開始了一項新的大計畫,要在近年內推出舞蹈改編版的「羅密歐與羅密歐」,再次直搗傳統經典的核心、挑戰劇場的界線。我高度期待!



官方網站: http://www.swanlaketour.com/
[1] Scott Ambler, "Matthew Bourne talks about Swan Lake".
[2] Opera Chic: http://operachic.typepad.com/opera_chic/matthew_bourne/, Retrived 10.01.10.
[3] Guardian, Luck Jennings: http://www.guardian.co.uk/stage/2010/jan/03/bourne-swan-lake-pied-piper
[4] 蔡柏的新聞台http://mypaper.pchome.com.tw/paochang/post/1320412873

3 則留言:

  1. interesting plot! I don't even remember what the original plot of Swan Lake is....

    回覆刪除
  2. Ooops! I haven't quite finished this piece yet. Seems it decided to publish itself when I was not watching!

    回覆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