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5日

荷蘭舞蹈劇場 Sehnsucht / Schmetterling

Nederlands Dans Theater 1
2014.07.01 at Sadler's Wells

Sehnsucht = Longing
Schmetterling = Butterfly



2009 年 NDT 1 來倫敦演出並慶祝創團五十週年,之後就沒有在 Sadler's Wells 演出過,這次帶來的兩支作品並非新作,卻都是在英國的首演。倫敦的舞評們一致認為舞者的表現精采如預期,但卻對於編舞動機不怎麼賞識。儘管如此,我還是非常喜歡這兩支作品,它們既讓我想,也讓我想起許多美好的事。

季利安曾經用莫札特的音樂來編舞,因此現在的藝術總監 Paul Lightfoot 用貝多芬來編創 Sehnsucht 也不算是個破格了,貝多芬對我來說其實還頗具時尚感,去年的倫敦時裝週還有設計師用貝二走秀,毫無違和。九大交響曲當中有幾個樂章我特別喜歡,這次 Sehnsucht 所採用的第五交響曲第四樂章正好是其中之一,帶著我在倫敦求學期間許多複雜的回憶。看著 Paul Lightfoot 將略帶古典的動作套上極度前衛的表現方式,搭配著既浪漫又時尚的貝多芬,絕美。

photo by Tristram Kenton.
這並不是我第一次看到小房間垂直旋轉這樣的舞台設計,第一次是去年的倫敦國際默劇節 (LIMF) 跟一位讓我深深記住的朋友在巴比肯劇院看的一齣肢體劇場,由兩位瑞士的藝術家 Zimmermann & de Perrot 所編的作品。那也是個非常值得回憶的一天。從回憶當中開始挖掘,舞台上這個劇場符號所承載的就不再是它原本的意義了,但當下那光線穿過窗櫺、映在牆上、移如漏鼓,仍然刺著我心。

Schmetterling 更讓我緬念,卻也是因為音樂。節奏一響起,我立刻認出這是 Max Richter 的音樂,曾經在惠爾敦幫許芳宜編的舞作中大量出現,在《生身不息》當中演過,也在許芳宜和譚元元的合作當中演過,兩場表演都是我非常享受、也很有收穫的。相同的音樂,在不同編舞家的腦海中,渲染出了截然不同的舞作。相同的音樂,也在我腦海中讓早已泛白的記憶,又重新鮮活了起來。NDT 的舞者 Ema Yuasa 令人無法將目光從她身上移開,同樣一個角色由另一位舞者 Parvaneh Scharafali 詮釋時,表現感就太多了一點,缺少了點空靈感,這或許就是東西方在表演技巧上的差異。Menghan Lou 乾淨無瑕的動作和力量也讓我想起一位只在倫敦短暫相遇、但從那次以後就一直對他的肢體印象深刻的朋友。不時回到我腦海中的,仍然是許芳宜和 Craig Hall 雙人舞中,溫潤的那股力道。







其實對一般人而言,音樂是比視覺更直接的情感催化媒介。就像我吧,透過音樂來收納記憶比透過舞台設計或肢體動作來得容易,儘管我自認為自己已經是屬於聽覺和視覺能夠平衡的觀眾了。文章開頭提到倫敦的舞評,普遍只給到中上的評價,但觀眾卻對這場表演如痴如狂,五分鐘的 standing ovation 加上震耳欲聾的呼喊和口哨,這在假掰內斂的倫敦是非常少見的。然而,觀眾喜歡的究竟是舞作本身,還是受到情感膨派的貝多芬和 Max Richter 的音樂影響,實際上喜歡的是音樂呢?

總之,這一場勾起我許多美好回憶的演出。一個腦袋轉不停的美好夜晚。

我有時會想,我為什麼喜歡劇場?為什麼要看舞?今天好像了解了一些什麼。或許我就是靠著劇場來收藏一些雪泥鴻爪,在劇場中尋找人與人、自己和自己之間的連結,尋找生活中沒有的感動吧。


[1] Guardian: Ravishing the eye, puzzling the brain. ★★★ by Judith Mackrell
[2] Evening Standard: ★★★ by Lyndsey Winship
[3] The Stage: ★★★ by Sarah Frater

1 則留言:

  1. 很棒的劇評與感言,最後一段深具啟發性。慾望、情緒、知識的融合原本是行動的起因,推昇到具有真善美成分的感動,應可確保各種快樂層次的存在。

    回覆刪除